财新传媒
2013年07月23日 11:26

一拍两散的岂止是故乡

一拍两散的岂止是故乡

 

云也退

 

 

去年10月我在澳洲参加个研讨会,在晚上的社交活动中遇到一群澳洲华侨,席间一个个问起莫言获诺贝尔奖在中国引起的反响,我说:中国媒体第一关心他拿多少钱,第二关心他拿钱干什么用,第三关心他会不会移民。每一句话音落下,都是一座哄笑。这些五六十岁、跟莫言年纪相仿的人,优越感溢于言表:作家、钱、移民,都是他们不用考虑的。

澳洲现在是个比较适合中国人定居的西方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7月19日 12:09

怎么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

怎么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

 

云也退

 

有位姑娘前几年找我,说正做一本书,缺一个封面图案,要好玩一点、简单一点的漫画,既然你有一点不为人道的绘画功底,要不你帮我干下吧。于是我找了一天去她那里,四易其稿,画了个简单的人头,心里拿不定,她一看,爽快地说:“可以,像好兵帅克的画风。”

 

这姑娘是我发小,我俩青梅竹马论英雄,但十二岁以后上了不同的中学,她又搬了家,我们便失散了,忽然有一天在网上找了回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7月15日 09:43

莫比乌斯环的奇迹

莫比乌斯环的奇迹

莫比乌斯环的奇迹

 

云也退

 

居斯塔夫·福楼拜14岁时跟好友谢瓦利埃说:我们一辈子都必须献给“艺术之神”。话虽如此,福楼拜在他一生中的无数通信里都在抒发自己的恐惧: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,无法当上大师,甚至自己的书都无法出版。他说过,一个小说家只有靠着苦苦笔耕,靠着疯狂不懈的顽强掘进才可能拥有自己的风格。他是最早表达了艺术的“试炼”这一思想的作家之一,《包法利》夫人里有一个场景耗费了他五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7月12日 11:40

如果那时没有相机

 

耶路撒冷的圣墓大教堂里,人们朝四面八方摁着快门,教堂里光线很暗,他们举起的手立刻淹没在了一片漆黑之中,连闪光灯都不见威力。在一些有牧师讲道的地方,拍照的人就沉默着站到所有听讲者的背后,尽量显得他们也很虔诚似的。

圣墓大教堂所在处是耶稣下葬地,教堂固然雄伟巍峨,却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壁画或雕塑作品,整个以色列都很少这类吸引游人镜头聚集的景点,所以一些地方还设置“拍照点”告示牌,以示此地风光值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7月09日 08:48

我心如石

 

总体来说,女人也可以活得风风光光,获得和风风光光的男人一样的社会评价,只有一个不足:女人的履历里,“终生未婚”是个绝对的贬义词、减分点,引起种种关于残缺、丑陋、异常、变态的联想,“她那方面一定有问题,或者就是长得太难看了”;而男人一生未娶,却可以从风流、个性、自由等方面来做肯定的解读,哪怕死于淋病,坐实一个情圣的名声也算无憾了。

尤多拉·韦尔蒂享年92岁,终生未婚。她得过普利策奖,是美国南方文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7月04日 12:57

浪漫的人在不浪漫的时代

浪漫的人在不浪漫的时代

 

云也退

 

 

“我谴责并诅咒你们的战争,但是我不想这样活着,请把我打死吧!”黑塞在1933年一封致友人书信中写道,谈的是自己1914年时的想法,那年他已经很有名望,德国上下都希望他能在此刻出来,为即将出征的军队、为武装起来的国家打打气。8月,黑塞应征加入德军,不过身份是“战争志愿者”,动机则是一种文人式的赌气:朋友们都上战场了,我却坐视不顾……好吧,我也豁出去了,横竖是个死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7月01日 14:58

恩仇与运气:以色列建国的关键时刻

恩仇与运气:以色列建国的关键时刻

云也退

(for网易) 

 

正值以色列建国65周年,当地媒体披露了一个消息:以方正在与大英国家图书馆商谈,要把一份文件原稿借出来到国内展出。那不是别的文件,正是《贝尔福宣言》,它有望在2015年展出于特拉维夫的独立大厦里,这将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:65年前的5月15日,正是“国父”本-古里安在这里宣布以色列成立国家的。

 

“贝尔福”这个姓氏可见于以色列的街名之中,被冠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25日 19:57

乔治·奥威尔夫妇在西班牙

乔治·奥威尔夫妇在西班牙

乔治·奥威尔夫妇在西班牙

——纪念乔治·奥威尔诞辰110周年

 

云也退

 

“假使我们住在地球的两极,我给他拍一份电报叫他‘快来’,他就会过来,”艾琳·奥肖内西有一次谈起哥哥劳伦斯时这样写到。“但乔治就不会。对他而言,工作是第一位的。”

这里的“乔治”便是她的丈夫的笔名:乔治·奥威尔(原名是埃里克·布莱尔)。这位被普里切特誉为“一代人的冷峻良知”的英国作家于1936年6月同艾琳结婚,可惜没过多少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24日 09:23

以色列记事:太巴列,一次有态度的旅行

以色列记事:太巴列,一次有态度的旅行

以色列记事:太巴列,一次有态度的旅行

云也退

 

劳动过后的睡眠总是特别稳当,今天是我第一个完整的休息日。我把相机里的照片导入电脑中,看到6月中旬在太巴列拍的那些,一股虚度光阴的悔恨便在心里冉冉升起。我居然第二次去了这个城市,还待了三天,这真是一个比去加沙地带投靠哈马斯更蹩脚的行为。

没有任何变化。太巴列,号称迦南四大圣地(另三个是耶路撒冷、拿撒勒和希伯伦)之一,时隔三年再见,仍旧是那么一副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17日 19:12

万民的地狱,万民的财富

 21世纪了,还有谁会说,自己“爱”读大屠杀文学呢?它现在是个让人敬而远之的标签。两种心理促使人们远离它:第一,大屠杀的主题已被纳入政治正确的保护范围,大屠杀写作就是弱正义抵抗强邪恶,至少带不来多少新鲜体验;第二,读起来太不快乐:那些被隔离、被拘禁、被搜身的故事,那些让人但求一死的残酷折磨,那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劫后余生。用意大利作家普里莫·莱维的话,集中营里充满了“无用的暴力”——并非简单的杀害,而是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14日 12:24

为什么阻止人浪迹街头

 

旅游旺季跟旅游旺季不一样,六七月份,到特拉维夫来享受海滨的游客再多也不及马尔代夫的一个零头,只有那些特别想看地中海东岸的人才会找到这里:放眼整个东岸,以色列显然要比北方的黎巴嫩安全得多,而特拉维夫,这个在1948—1967年间充任首都的百年新城,看上去也是中东的一个较有秩序的城市。

特拉维夫是个我一直想写写的地方。以色列一共只有三个大城市:特拉维夫次于耶路撒冷,居于老二,在1948—1967年间它是以色列的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09日 15:47

习奥散步于安纳伯格

习奥散步于安纳伯格

习奥散步于安纳伯格,至后园,已设樽俎,盘置白糖,一壶煮咖啡,二人对坐,开怀畅饮。忽奥问:“公观天下,谁可为英雄?”习曰:“古巴卡斯特罗,雄踞加勒比,至今健在。”奥曰:“此人冢中枯骨,早晚必死,不足道也。”习曰:“有一人文韬武略,堪称全能,俄国普京,可为英雄?”奥曰:“普京胆大性专,徒有硬汉之名,虽结民心,未必安内也。”习曰:“朝鲜金氏,已历三代,万众归心,可为英雄乎?”奥曰:“金氏碌碌小人,色厉胆薄,欺软怕硬,何可称英雄?”习曰:“查韦斯、内贾德等若何?”奥曰:“此皆守护之犬,况死者死,下台者下台,无能为也。”习曰:“舍此之外,吾实不知。”奥以手指习,复自指,曰:“天下英雄,唯习君与巴拉克耳!”习闻言,手中刀叉不觉落地,时风和日丽,习俯身从容拾起曰:“一雷之威,乃至于此。”奥疑曰:“此乃晴天,何来雷声?”习正色责曰:“告诉我,你读到伐董卓了没?”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07日 08:57

7月3日,内奥·茨马达初记

已经夜里八点了。这个名叫“科托拉”的丁字路口一直就没有第二个人经过。从火车上下来,我又坐了四个多小时的长途车,才被司机扔在了这个交叉口。棕榈树高挑着羽状树冠远远地站着,起初还能看清轮廓,后来就剩下灰黑的影子,开始与夜幕互相融合。记得长途大巴走时,我心里生出了一种怪异的预感,好像今天再也不会有人理我了。

这算得上是一次远行,在手机里当地的电台音乐的陪同下,我不知不觉就纵穿了半个国家——半个国家都是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6月03日 08:06

勇敢的人死于伤心

 

聂鲁达被开棺验尸了,这是前阵子文学世界最大的新闻之一,人们对他的死因一直很感兴趣,现在终于下手了。1973年9月11日,智利民主政府遭皮诺切特政变推翻,聂鲁达的挚友、社会主义者阿连德也惨死枪下,十二天后,聂鲁达本人在圣地亚哥去世,官方公布的死因是心脏病,不过一直有传闻说他是被毒死的。

智利政变后,一大批热血青年星散四方,其中就有时年20岁出头的罗贝托·波拉尼奥,他本已随父母在墨西哥定居,祖国一出事他就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5月27日 10:03

地铁里没有波德莱尔

地铁里没有波德莱尔

(2011年的一则旧文,似乎是迄今最欢喜的一个读书年份)

云也退


在一个有上有所好、下必甚之的悠久传统的地方,“文化”二字忽然流行,是一件很难让人雀跃的事。一年多前,上海市新闻办搞“诗歌进地铁”,要翻译家协会征集一些优秀外国诗的中译,搁到地铁里以正精神文明的视听。征集上来的诗歌有三五十条,但最后,波德莱尔的几首诗被毫不留情地刷下去了,更不用说迪伦•托马斯之类,最终入选的只剩普希金...


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5月21日 16:18

为上帝默哀三分钟

为上帝默哀三分钟

 

云也退

 

 

去年读了诺曼·梅勒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《裸者与死者》,厚厚八百多页读得飞快,故事写一支美军包围了孤岛上的日军,长官拍脑袋想出条计策,派侦察排绕去日军阵地后方探路。大半本书写的就是这队士兵的荒岛苦旅,其中有中弹身亡的,有坠崖而死的,活着的人还得用担架抬着负伤者前进。死伤吓坏了剩下的人,他们没抵达日军阵地就掉头返回,等他们回到营地时,才知道岛早已攻下,将军压根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5月13日 09:52

满世界都是句号

 

拿到《岛屿书》的时候,我刚刚看完《少年Pi》不久。扬·马特尔原作的机趣幽默,电影连十分之一都没拍出来,不过那座岛倒是很适合电影来表现。一座绿草茵茵的岛,一座狐獴之岛,然后,一座食人花之岛。上帝显灵,岛是海难余生者梦寐以求的神迹,也是最理想的陷阱,在花蕊美而神秘的中心,派看到一场凶险的风暴正在酝酿。

这就叫美与死亡的一体两面,于千娇百媚中取人性命。彩色蘑菇往往有毒,茅膏菜拿美艳的外表诱捕虫子,澳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5月02日 10:01

雪莉·杰克逊:恐惧之光

 

新浪微博要我关注蔡明,下边的提示是“潘长江也关注了她”。这两个人的小品让我见识了一样好本事:跟腹语术一比,双簧什么的都弱爆了。

最早的腹语术表演,有史可查的在18世纪中期,威廉·荷加斯有一幅油画,画的是一群大人物在选举间隙的娱乐活动,其中,约翰·帕内尔爵士伸出一只手,嘴里发出说话声,但看上去就像是手在说话。我读过的书里,美国侦探小说家杰弗里·迪弗在《消失的人》中描写了一个高智能罪犯,他靠腹语术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4月22日 16:22

回不去的拜占庭——追忆刘苇

 

 

刘苇是指引我读诗的人。

我在子夜书社的周末读书沙龙上认识了他,第一次说过话后,我的小文章就经常登在他们自印的报纸上。他有一头长发,一支烟斗,从不见摘的镜片后边目光柔顺。一般人会觉得这类人要么是渊博之士,要么就是家境显赫,在老唱片和红木家具里成长起来的,总之,是个得有点清福才能交上朋友的人,然而刘苇却主动来找我,后来甚至邀请我主讲一本书(“你早就有这个水平的”),于我而言,可算是“洪福”了...

阅读全文>>
2013年04月15日 16:13

巴黎永垂不朽

 

宁录率众建巴别塔激怒了上帝,他老人家混乱了人类的语言,致使工程中辍——这是旧约圣经里的著名故事。自从有了旧约和新约以来,以圣经研究为主题的书一本叠一本堆在一起,所达到的高度据说已能赶上停工时建好的那半截巴别塔了。类似的还有一个说法:如果把五百年来写巴黎的书一种收一本,平摊在地上,也可以把协和广场给铺满了。

叫不出几个巴黎建筑的名字,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地球人。作为接受过一点教育的成年人,你可...

阅读全文>>